2020,春节红包新战事
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,腊八粥,喝几天,哩哩啦啦二十三,二十三糖瓜粘,二十四扫房子,二十五炸豆腐,二十六炖大肉,二十七杀公鸡,二十八把面发……”
童谣意味着仪式感,随着社会居民收入和物质财富的提升,互联网对于传统社交场景的改造也在加剧,过年的年俗也正被取而代之。
春节红包便是代表。
一方面,红包的美好寓意得以传承至社交网络时代,以全民狂欢重新诠释了所谓的“年味”;另一方面,更是红利渐退的背景之下,互联网公司们进一步深挖潜在用户的发力点。
进入2020,诞生多年的春节红包依旧热度不减:去年 11 月,快手宣布与春晚合作,将于除夕狂撒 10 亿红包;1 月 9 日,张小龙宣布微信红包封面开放平台上线;
1 月 13 日,支付宝启动除夕夜瓜分 5 亿的集五福;1 月 14 日,抖音则联动 8 款字节系产品捧出 20 亿红包;1 月 15 日,百度“好运中国年”迎来第二季,旗下 8 款产品分享 5 亿红包。
纵观行业,大战热度依旧,但与去年传统玩家不断加码、新晋选手高调下场的情形却有了些许不同。快手抖音拼抢在前,BAT 却相对理性,不仅推广相对低调,更摒弃一贯的资金“军备竞赛”。
在我们看来,这背后正是春节红包的角色已经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。
01 时代缩影与产业转型
谈及春节营销,春晚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。一方面源于其极广的触达面,另一方面更有国家级媒体自带的“盖章”意义。作为爆发力最强的流量来源,其承载了每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形态。
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,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的“三转一响”是春晚营销的主角。
很难想象,最初春晚冠名曾无人问津。
1983 年第一届成功后,春晚于第二年从报时环节开启商业化。但彼时电视广告尚处萌芽期,春晚冠名遭遇了无人问津,最后还是之前赞助过央视民歌大赛的康巴斯钟表以 3000 只钟伸出了援手。
无心插柳却成就了日后的崛起。从1985 年 45 万只,到 1987 年 126 万只,康巴斯钟表成为首个年产百万只的钟表企业,1989 年开始更是连续三年突破 200 万只,与老牌海鸥表相爱相杀多年。
<